别再被忽悠 解密“央企合并”背后真正的规律

  【写在前面】

  南车北车合并传闻的坐实,触发了市场深处的一连串“机关消息”,一时间烟雾弥漫、真假难辨。对“央企将迎来重组潮”的理性分析,逐渐演变为“一大波央企合并潮即将来临”的臆测,进而变成了“政府正强行推动央企强强联合潮”。

  以强强联合为主的“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

  《国资报告》杂志通过一个月的采访、调查、研究,在最新出版的第五期《国资报告》上推出重磅文章——《“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解密背后真正的规律和逻辑。

  经《国资报告》授权,澎湃新闻5月10日全文刊发。

 

  2014年底至今,中国股市流行着这样一句“神逻辑”:南北车这样的“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在这样的鼓噪声浪中,“央企合并概念”插上了炒作和想象的翅膀,在股市狂飙突进。

  一幅“央企合并潮”的幻象呈现出来:政府和监管部门希望复制南北车合并的模式,在短期内、成规模地强行捏合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推动强强联合潮。

  “央企合并潮”的幻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企业强强联合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便已经形成了其自有的逻辑,它只是企业为做优做强,在重组方式中选择的非常特殊的一种形式。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市场规律、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不同时代,彼时宜分,此时宜合;同一时代,那些产业宜分,这些产业宜合。

  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南北车重组情况汇报时明确要求,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对任何国家而言,每一桩大企业强强联合都有其具体的特殊性,并会造成巨大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不可能随意地排列组合。

  那么,当前的中国央企强强联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哪些产业的央企合并预期更强?垄断是否必然阻碍竞争和效率?强强联合是否必须排斥政企分开?是否真的是历史的倒退?让我们透过幻象,找到那些迷惑我们已久的十个问题,《国资报告》将一一理性解答。

  1.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说的央企合并,指的就是央企重组吗?

  不是。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中的一种。

  详解:近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央企合并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南北车合并莫属,从而使得大家误以为,央企合并就等于强强联合,就等于央企重组。

  事实上,央企间的强强联合,只是央企诸多重组行动中极特殊的一部分。

  一个企业想要做优做强做大,就像人要买房升职改善生活一样,面临费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工作调整、投资、家庭团结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对所有权、资金、资源、人员、业务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

  为此,企业便要根据最新的市场形势、产业发展阶段、企业自身情况等,进行必要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而重组的方式包括合并、收购、接管、标购、剥离、售卖、分立、破产等。这其中,既包括合并、收购等扩张性的重组工具,也包括分立等专业性重组的整合工具,还有剥离、售卖、破产等收缩性重组工具。

  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是狭义的“合并”(Consolidation)。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通常是弱小的一方被强大的一方“吞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并(Merger)。因此,广义的合并,既包括弱弱合并、强强联合,也包括强弱之间的合并。强强联合因其特殊性和影响力,往往最引人注目。

  2.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从196家减到112家,都是通过强强联合完成的吗?

  不是。央企缩编,有加也有减,“大吃小”的兼并占大多数。

  详解:国资委成立之初,196家央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弱有强,有大有小。为了使央企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性、影响力和带动性,央企之间每年都会进行兼并重组,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央企品牌和效率。

  《国资报告》统计显示,2003—2014年,央企总户数从196家降到112家,通过兼并退出的央企为80家,新设合并的为9起,通过破产、撤销、调整退出的为3家,合资新组建、接管移交企业新增8家,“加减法”都有。

  近两年央企朋友圈里,除了南北车强强联合之外,还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整体产权无偿划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二是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这两则新闻没有引发太大的波澜,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央企“大吃小”的正常缩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向记者指出:“央企是国家队,国家队的用途,一是国际竞争,二是国内安全,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重是过日子艰难,华孚是因为块头小,和南北车合并的性质不一样。”张秋生认为,“此前,华孚就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归到其他央企里去,另外一条就是把它卖了。因为它在保证国内安全方面,已没必要独立存在。二重并入国机,已经酝酿多年,这样一个老大难的企业,得有人帮它一起过日子。”

  与此相同,过去12年通过兼并退出的企业基本上属于这两类。为了实现资产整合和优化布局,国资委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相比兼并,新设合并案是极少数,仅9例,强强联合就更少。2003—2010年,央企平均每年缩编近10家,新设合并案每年平均仅一例。只有2008—2009年比较集中,共5例。此后,央企间的新设合并就没再出现,宝亿莱软装设计,直至2014年底。这其中,仅中国化工、中国联通、中国交通建设、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外运长航在当时算得上是强强联合。2014年,除了中国外运长航,其他四家均为世界500强。

  央企缩编中有3个特例。一是2006年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调整为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二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于2007年撤销,此前,其旗下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破产,其总部资产和所属企业也早在2004年划转到上汽集团。三是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破产。华诚投资是在中国华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发生困难的情况下于1996年成立的,成立后因盲目承债兼并亏损纺织企业而严重资不抵债,最终陷入破产的境地。这在央企重组历史上尚属首例。

  央企户数历年调整中还有增加的情况。一类是合资成立新企业,这类大多与业务分立、资源整合有关。除了上述的国新控股,2007年,国务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入列央企;2008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钢集团等央企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为央企;2011年,为了实施电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重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区域),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市、区)所属的电力勘察设计、施工和修造企业,分别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成中国电力集团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二者进入央企队列。

  2014年,电信三大运营商合资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即俗称的“铁塔公司”;模式类似,但铁塔公司能否进入央企序列,目前尚未可知。

  另一类是接管。2004年,铁道部所属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国资委。2012年,国资委从发改委和财政部手中接管中国华粮物流集团。不过不到一年时间,开家居饰品店,小而弱的华粮物流便于2013年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强强联合指的是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的经济现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但随着之后的复苏,第五次兼并浪潮到来。这次浪潮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得到发展,强强联合组成“巨无霸”型的大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最耀眼的瞬间。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的航空制造公司——波音和麦道,以及雷神与休斯先后强强联合,造就了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和世界最大的军工承包商之一。

  3. 既然做强做优有那么多种方式,为什么我所知道的央企重组大都是兼并重组的扩张,却少见其他特性的重组?

  一是与兼并重组的扩张特性有关;二是与多年来央企扩张性重组的选择有关;三是企业重组中,扩张收效快,其他方式收效慢;四是与我们的眼球有关。

  详解: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从企业由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的过程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兼并了几千家公司的大企业。

  央企“做大”与兼并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在“三年成为行业前三名”的“军令状”下,央企对内对外的兼并之路可谓马不停蹄,同行业的横向兼并、价值链上下游的纵向兼并、多元化混合兼并、跨国合资并购等多头并举。

  在国内,宝钢收获宁钢,中粮入主蒙牛,中国电子入主南京熊猫,西电入主宝光,中海油收购海化……

  海外方面,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中航工业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美国西锐公司100%的股权、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100%的股权等;中海油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尼克森;东风汽车公司2014年斥资8亿欧元认购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约14%股权;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476亿元收购倍耐力,创央企最大海外收购。

  兼并重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因其过快、盲目带来了很多风险,留下了很多隐患。企业之所以要重组,是因为现有的肌体已经不够用或是不好用了,兼并如同西药,药效猛,见效快;而分立、收缩性的重组更像是中药,温而苦,见效慢,但长期看来,是治本之策。

  有的央企此前过度扩张,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强,但很快,在行业整体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急转直下,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负责人留下烂摊子,继任者必须采取收缩战术,而由于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继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2010年以来,央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对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趋于理性,从做大到做优做强的思路转变,使得剥离重组、产权置换等减法重组模式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消息,因为其观感远不如兼并来的刺激,常常不被我们的“眼球”所重视,被淹没在新闻里。

  4.那么,央企重组做了哪些兼并之外的动作?“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难道不主要是为了推进央企强强联合吗?

  不是。一直以来,央企对内的分立、剥离等“塑形式”的重组都在进行,且正在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详解:央企重组远不是兼并那么简单。就像是健身,人不仅要通过补充营养让自己壮实起来,也要配合有针对性的锻炼来塑形。企业也一样,要的是精壮,不是肥壮。再大的企业,如果只是一坨肥肉,肯定是跑不快的。

  这些年来,央企通过整体上市或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来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成立新公司、事业部改革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专注主业,通过产权交易“清理包袱”,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组等等。其中,剥离、分立等“塑形式”的重组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资委早在成立之初便强调,各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抓紧研究企业间的非主营业务同业重组。

  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重组长安汽车集团。这是首例央企汽车资产重组,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业重组案例。它避免了各大汽车巨头之间的同业竞争,也为央企之间进行产权置换和剥离整合提供了经验。

  2011年9月,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规范了央企之间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国有产权置换的操作原则和方式,让不同企业能够通过所持产权、资产进行交换,各取所需、做强主业。

  2011年,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的邵宁表示,中央企业要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在并购的同时还要做好业务剥离,把有限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业务。

  此前,央企引发最大反响的一次业务重组应数非主业宾馆酒店和房地产业务的剥离重组。很多央企“退房”,选择的是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的方式。邵宁当时表示,宝亿莱家居饰品软装生活馆,前几年做的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2015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调整布局结构。央企要坚持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剥离重组长期亏损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黄丹华在会上强调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其目的是“促进项目融资、孵化注资和产权流转”,既适用于合并收购,也适用于分立剥离。

  5.通过上面的介绍发现,央企历史上的强强联合少之又少,但这次大家都说“央企合并潮”要来了,很多消息真假难辨,有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可能性?

  有。企业重组的动因,通常包括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外因,以及企业自身产业链整合、国际化扩张等内因两方面。此次央企重组,恰逢国家战略、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化扩张等多重因素叠加,内外因又同时指向国际化。因此,分析此次央企强强联合的规律与逻辑便与国际化分不开。

  详解:现在流行的逻辑是这样的:“南北车这样‘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在这样的逻辑下,坊间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甚嚣尘上: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宝钢与武钢、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等纷纷传出合并消息,惹得各大央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中国石化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石化实说还自我调侃:过年被逼问结婚,一上班被逼问合户,还能愉快地玩耍吗。

  此外,如三大航空公司、中煤与神华、普天与烽火、中远与中海等早年间的传闻,夹杂着更多毫无根据的消息集中爆发了出来。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评价认为,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背景和动因时指出:“过去我们走出去,不是我们走出去,是借船出海,跨国公司跑到我们这里设厂,用我们的廉价资源、劳动力去赚钱。我们现在则正在改变这个状态,依托国内市场把企业做大之后,再利用海外市场资源,是未来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中国的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和国际的跨国公司抗衡,过去重视这个事情的人比较少,现在是到了一个高度重视的时候,并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判断几家央企是否“有资格”合并,方法论是现成的。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看来,央企要强强联合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国际竞争,所在产业有比较大潜在市场的,且合并以后对国内的副作用要小于在国际上正面作用。”

  第一条是对企业自身实力的要求,更要求企业的主要竞争主体应该是国际对手;第二个条件是对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个有前景有潜力的产业,是企业强强联合的基础;第三个条件实际上是对出口份额提出了要求。张秋生举例说:“回到最经典的波音、麦道合并案,它的客户在哪里?是全球客户。如果二者合并后,主要收入还来自于美国市场,反垄断机构能同意吗?”

  经济危机总能为企业兼并浪潮打下基础。它们不仅带来了破产、失业、流离失所等萧条,还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洗牌。此时此刻,是大企业抄底的好时候,强强联合抵御风浪也是一种选择。

  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世界市场经济再次拖入泥潭,又一个周期到来。之后几年,企业并购疲软,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被视为经济是否向好的标志。2011年,沉寂了多年的日本企业界终于传出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工业合并的消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教职研究员大桥弘当时认为:“这个消息打破了日本许久以来的沉闷,带来了一线光明。如果粗钢产量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公司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大型企业合并能够成功,就会使日本国内其他行业也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和重组,加强向海外发展的势头。在预测今后的日本经济上,这次合并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随着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加入到国际市场,央企的强强联合将震撼世界。

  6.有人说产业结构和产能的调整也有可能造成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央企强强联合,这些产业似乎与上面的国际化、有潜力的要求不符。

  产业链高端的强强联合在此次预期更强,未来几年则不排除其他产业。

  详解:“从目前已确认的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瞄准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巨头央企同类之间进行强强联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说。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求是联合(北京)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林认为:“‘一带一路’上,首当其冲能够到国际上去打拼的产业应该进入考虑。反之,暂时不会排到日程上去的。”因此,“一带一路”上的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能源建设相关产业、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都成了热点。

  不过,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位置,制造业以出口加工为主。在一些关键性行业,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世界500强中,央企占据第一位的在建筑工程、金属产品和银行业,原油采掘、船务、炼油与贸易排在第二位,在其他45个产业领域中,排名均靠后,南北车连500强都没进。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也是重新构筑国际分工格局的过程。中国要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则需要具有相当实力的大企业来获得研发和销售优势。

  李锦认为,随着“中国制造”由低附加值的贸易品逐渐向高铁、基建、核电等高端领域升级,相关领域的国字头行业巨头陆续筹谋资产整合,央企也将从速度规模型转化为效益质量型。

  但从更长期的时间来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传统产业的调整也会伴随一系列的企业重组,因此也有可能出现大企业合并的案例。以与基建相关的钢铁为例,据悉即将出台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计划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压缩我国8000万吨钢铁产能,以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2~3家智能示范工厂,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促进兼并重组,开一家家居饰品店要多少钱>,将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这意味着,我国钢铁行业在未来几年时间将出现比较集中的企业重组,其中就不排除强强联合。

  7.是否可以直接套用上面这三个条件,都符合的肯定会合并,不符合的肯定不会合?

  理论只是参考,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强强联合也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唯一方式。

  详解:在张秋生的眼中,像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这样的央企,他们的竞争主体都还是国内的消费者。既然主要市场在国内,合之后对国内垄断,很可能推高价格。因此,对于这样的央企,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竞争,不应该合。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隧道专家王梦恕认为,该垄断的就应该垄断。生活资料可以交给市场,充分竞争;但生产资料就应该统一交给国家管理,如石油石化、交通干线建设,一定要考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都应该合并。“大兵团作战,才是最合算的,技术能够集中。合并是个大方向,力量集中在技术研发问题。”

  针对电信运营商的合并传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局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邓寿鹏认为:“今天,我国三大运营商的所有用户都在充分享用‘技术红利’与‘改革红利’,正在应用两类技术(TDD、FDD)体制及其相应的通信质量,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用户真正期待的是:迎接5G时代的到来,通信环境的净化,干扰与欺诈通话的遏制,门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通信性价比的更优等等。用户并不期待运营商的重组再重组,不断折腾。”

  求是联合(北京)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林认为,电信运营商的市场目前还是在国内,还需要竞争,“越是这样的竞争,越有利于民生”。

  强强联合也并不是央企做强做优、提升竞争力、资源整合的唯一选择。

  合资新设公司就是另一种方案。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共同设立超大型油轮(VLCC)合资公司——“中国能源运输有限公司”,其将拥有国内最大的油轮船队,远期运力更将位列全球前三位。美国《普氏石油新闻》发文称,随着发达国家的石油贸易渐渐放缓,中国和印度将占据石油贸易增幅的大头。考虑到中国对超大型油轮的投资,不难预见这场竞赛中的输家是谁。“对于现有的船东如日本公司和希腊公司来说,这肯定是个坏消息,因为它们要为不断减少的经合组织进口量而展开争夺。而油运市场已经遭遇产能过剩和低回报率的问题。”

  先拆后合的业务分立重组也被提了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一份关于国企业务分立重组的设计报告指出,应积极研究将电信基础设施和长距离输油、输气管网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网络运营企业。

  不过,这套方案目前还是看起来很美,实施起来运作成本、难度太大,且缺乏配套的改革政策和制度规范。张秋生认为,不论如何分如何合,首先还是要想清楚它的客户是谁。分合之后,每个领域全国只有一个公司,他们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竞争对手又是谁?得先想清楚。

  8.南北车合并的案例是否也说明,避免恶性竞争也是央企强强联合的一个理由?所有同行业的央企是不是都要合并成一个?

  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全部合成一个也存在难度,解决的办法也不止这一个,高铁出海有教训,也有经验。

  详解:央企序列中,真正做到大而强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还不是很多,而央企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也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品牌树立。

  导致南北车合并的直接原因就是避免恶性竞争。一直以来,南北车在国内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九成,2010年加速进军海外市场以来,二者将恶性竞争也输出到了国外。阿根廷项目投标中,中国北车报价239万美元,中国南车报价127万美元,最终南车夺标。

  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目前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三强,紧跟其后的南北车其实早应联手对外,而不是窝里斗。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央企上。“中铁与中铁建竞争相当厉害。以前南非的一个工程院院长就反应,两家企业围绕一个项目竞争,我们国王看不惯了,最终决定一家给你一个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隧道专家王梦恕向记者指出,“企业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两个要么合并要么联合。合在一起就能减少很多资源浪费。”

  不过,把所有的同业企业并在一起也并非唯一的选择。判断企业兼并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志,不是兼并重组工作最后是否完成,而是能否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系性优势。如果追求一蹴而就,超级公司未能在短期能协同,强强联合反而会适得其反。与此类似,石化产业、电信产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中国的电信业数历分合,三大运营商的恶性竞争无法避免。2014年,电信三大运营商合资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即俗称的“铁塔公司”。此前,三大运营商为建铁塔而争夺地盘,造成大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成本压力,而又不能满足4G时代的需要。铁塔公司虽还有待完善,但其成立后已有效缓解了三家在这方面的恶性竞争。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互联互通中重要的电信走出去已是必然,如何在输出我国自主电信技术的同时不输出恶性竞争,将考验三大运营商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李克强总理今年4月视察中国北车时就提到了高铁“混编舰队”协同出海的经验。中国北车集团总裁奚国华现场表示,铁路总公司作为铁路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对推动行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新产品开发、试制、试验,到新产品应用,没有铁路总公司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切均无法实现。同时,在中央企业方阵中,囊括了规划、设计、工程、信号等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能与铁路总公司组成超级舰队,协同出海。

  9.有人说,强强联合必然形成超级垄断,从而阻碍中国市场化进程,是历史性倒退。

  这个说法过于武断。判断垄断的作用是否积极,还要看全球市场、国家利益和效率与创新的真实情况。

  详解: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中,各国都面临的难题,它还有个专有名词,叫“马歇尔冲突”。

  美国被视为全球反垄断最严厉的国家,但美国向来是对他国企业严,对自家企业宽,其判断垄断的角度值得思考:1996年,世界航空“老大”波音公司与“老三”麦道公司合并,其市场份额占美国市场100%,占全球民用飞机市场65%,大大超过反垄断立案调查标准,但合并最终被放行;1975年成立的全球最大软件商微软,经常被推上反垄断法庭,但2001年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却最终被驳回;2004年,美国最大家电企业惠而浦并购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惠而浦将因此占有美国白色家电70%的市场份额,此案同样被批准。

  这三起合并案,说明了美国评价垄断的标准发生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新视角:惠而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LG、日本松下、中国海尔,合并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率;波音麦道合并后,成为欧洲空客的有力竞争者;对于以知识产权和知识创新为基础发展起来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软,美国最终决定保护创新,对其市场份额听之任之。

  在日本,曾经在1950年被一分为二的旧日本制铁公司,在1970年再度合并为新日铁,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钢铁托拉斯集团。该合并案因为被认为阻碍竞争,而引发了波及全国的争论。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教职研究员大桥弘回顾这场争论时发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有时候也能不谋而合:“近来,创新和规模经济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变得更加重要,在半导体等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产业,市场份额也可以视为显示效率效应的指标。如果效率高,降低销售价格的余地也就增大,可以促进竞争。”

  此外,日本学界的研究发现,在统一市场里,企业的竞争对手有1~2家时,产品创新的概率最高,竞争对手进一步增加对创新并没有好影响。这恰恰回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央企强强联合的重要前提: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化的,那么你便具备了合的资格。

  因此,评价强强联合形成的垄断是否伤害了竞争、牺牲了效率,还要根据国际竞争形势、其所在产业等各方面更全面地考量。

  10.在央企强强联合的问题上,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会强行捏合吗?

  政府是规划者、研究者、推动者,中外皆然,无所谓政企不分,但政府不做违背规律、强行捏合的“霸道总裁”。国家战略与市场规律是强强联合的“双轮驱动力”。

  详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高科技为导向的产业升级日益加快,中国新一轮产业重组已经启动。政府是规划者,肩负国内安全、国际竞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命的央企是执行者,国家通过央企输出影响力,维护和提升国家利益。

  现阶段,央企在实现国家战略上要扮演更大更重要的角色。“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经济复兴;“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的落实,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国民经济主力军的央企都义不容辞,强强联合也是央企承担国家战略、顺势有为的应有之义。

  大企业承担国家战略,中外皆然。二战后30年间,日本经历了多次企业重组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企业合并成为主要特征。在日本市场规则还不完善的时期,企业合并涉及到的产业转型、产权调整等复杂问题,完全靠市场调节是做不到的,因此更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日本政府深刻认识到战后日本经济的落后,因此不惜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由竞争,以换取鼓励大型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获得整体优势。战后经济恢复阶段,日本政府实行“重点生产”的方针,将生产的重点集中在煤炭、钢铁和电力等部门。围绕这一方针,日本政府积极贯彻一系列的经济干预政策,以促进企业集团的重组。包括设立“复兴资金”和“美元对等资金”,努力解决重点企业的资金困难;通过日本银行和开发银行等特定金融机构确定优先贷款顺序,实行重点企业资金优先供给。

  日本的干预和美国反垄断放行并非国家意志推进大企业强强联合的特例。2003年,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背后是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支撑;2007年,法国国有“法国燃气公司”和私营“苏伊士水务公司”联手打造一艘欧洲巨型“能源航母”,萨科齐政府可谓不遗余力。高粱指出,“美国欧洲在民航飞机竞争上,总统、高官出访,都是捎带着做推销员,推动航空业战略合作。你说这是政企不分吗?”

  王梦恕则更直接的指出:“政企分家是错误的,铁路就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战争年代,铁路就是为国家服务。”

  国家战略的驱动也离不开市场规律。中国央企的合并基本上经历了“自愿重组、国资委主导、成熟一家重组一家”三个阶段。相关政策和领导指示证明,放眼全球经济的中国政府一直认为,强强联合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罔顾市场规律、随意强行捏合央企强强联合的“霸道总裁”风格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条件成熟,时机正好,政府便可遵循规律、顺势有为,既得利益者也阻挡不了。

  2006年,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强强联合要遵循市场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12年底,时任国资委主任的王勇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企业联合重组,研究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联合重组方案,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沿产业链、价值链调整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南北车汇报时,也一再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为重组创造有利条件,确保企业稳定运营,促进效益提升。

  国资委主任张毅在去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讲话指出:“国务院国资委要带头自我改革、自我革命。……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把该放的坚决放到位,把该给的坚决给到位,宝亿莱软装配饰,同时对该管的也要管到位。”

结语:条件成熟的强强联合将适时出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与世界、国家、产业都息息相关,企业的战略创新发展也与整体经济形势紧密相连,企业重组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危机开始的头几年,扩张性重组会陷入低迷;而随着经济复苏,将会出现一波兼并潮。

  如今,中国企业正在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时期,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由内而外地革新将引导央企做优做强做大。

  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战略、市场规律双轮驱动下,具备竞争对手国际化、产业发展有潜力等条件的央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将会适时出现。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两个大企业合并,就像是两颗行星的碰撞,最重要的是“战略协同”,要融合,不能碎裂。协同就是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其中增值部分的产生来自于协同。没有战略上的协同就不会出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强强联合是一件在任何环节都要慎之又慎的大事,合则必成,否则代价太大。这不是那些炒作者的游戏,这样的游戏不好玩。

荐闻榜

(澎湃新闻网, )

          
               
家饰学院 / EDU
家饰百科
家饰设计
家饰风水
家饰知道
软装指南
家饰时尚
广州宝亿莱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962号时代国际单位二期B1栋408室
电话:020-36278058 免费咨询热线:400-888-9937
官网:http://www.bylai.com
备案号:粤ICP备13015976号—10
具有投资价值家居饰品加盟项目-开家居饰品店不该错过好项目-家居饰品软装生活馆加盟首选宝亿莱
广东省具有投资价值品牌 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广东省经销商会会长单位